在诺贝尔奖设立的120多年时间里,与疟疾相关的研究成果曾先后5次获奖。抗击疟疾,这是五个诺奖都没打完的艰难战役。
- 1902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:英国医生罗纳德·罗斯(Ronald Ross)于1897年证实按蚊是疟疾的传播媒介,阐明疟原虫的发育史。
- 1907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:法国军医夏尔·路易·阿方斯·拉韦朗(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)于1880年发现血细胞中的疟原虫。
- 1927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:奥地利精神科医生朱利叶斯·瓦格纳(Julius Wagner)发明了疟原虫接种疗法来治疗梅毒导致的麻痹性痴呆。
- 1965年诺贝尔化学奖:美国的有机化学家罗伯特·伯恩斯·伍德沃德(Robert Burns Woodward),首次人工合成了奎宁获得诺贝尔化学奖,奎宁一度成为抗疟一线用药。
-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: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凭借着对青蒿素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该奖。
1907年诺奖颁给发现血细胞中疟原虫的拉韦朗
解密疟原虫的蚊媒传播,造就1902年罗斯的诺奖
奎宁的人工合成,196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归宿
呦呦鹿鸣,食野之蒿,屠呦呦的2015年诺贝尔奖
呦呦鹿鸣,食野之蒿,屠呦呦的名字似乎就预示着其与青蒿素的不解之缘。据估计,2010年至2017年,世界各国共采购超过27亿次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疗程,其中98%用于世卫组织非洲区域,非洲大陆终于看到了消除疟疾的希望。
用疟疾治梅毒,一个短命的诺贝尔奖
这不是抗击疟疾的故事,这是利用疟原虫,“以毒攻毒”,抗击梅毒的故事。
大自然是最具创意的“药学家”
大自然造就的金鸡纳霜、青蒿素,都具有新颖的结构,神奇的疗效,并且远远超出了医学家、药学家的想象力。